設計源于生活”時常會掛在嘴邊,但將生活真正的融入設計的設計師卻為數(shù)不多,更多的是關注設計的技術取向,而非其生活價值,因此,設計出的作品缺少生活氣息,缺乏真實感,缺少歸屬感。這樣的設計師充其量只能稱作為“巧匠”,而真正的“大師”則從設計的各個層面來推進我們對設計的理解與認知,讓設計不再飄渺于我們的生活之外,讓設計變得更容易感知,更容易接近。
設計的本身是講故事,個言字旁的理解,就是如何以文化去講故事。設計的時候,我們常常說到,先文化,再策劃,再規(guī)劃,再設計。文化是根源。沒有文化的設計是蒼白的。第二個解釋,設計師要講故事,要讓甲方以及將來的使用者能夠感受到你的故事。步要讓甲方對你的講述感興趣,讓甲方認可你。如今都說茶壺里裝湯圓不行了。第三個方面,設計師的設計理念,在這個信息被不斷被復制和彼此淹沒的時代,要被很好地傳播,就要有很好的表述,世界上大部分設計大師都是演說家。一個方面,“設計”分開來講,“設”是假設,設想,引發(fā)思考?!坝嫛笔遣呗裕堑?,是方向。一個沒有非常寬的、綜合知識面的設計師,是不具備競爭力的。不管你的設計給人帶來什么樣的感受,但是在大方向上的感受應該是一致的。比如對家居的設計,“家”這個概念的核心詞應該是“溫馨”、“溫暖”,對于女同志而言,更是指向一種溫馨的港灣,這是人們對家的一種總體的認識與感悟,而絕非是“奢華”或者“豪華”所能取代的。然而,現(xiàn)在的很多設計者總愛借著設計的平臺來張揚自己,離開基本概念的內核來表現(xiàn)自我,吸引人的眼球,尋找賣點。這樣的設計只能算作巧飾生活,而不是走進生活,除了帶來一些視覺上的疲勞之外,其他的就不會留有任何意義了。生活總是充滿情趣性和發(fā)現(xiàn)性,一個的設計師必然是充滿對生活的熱愛和激情,他能從實際的生活體驗中發(fā)展設計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,一個簡單的色彩搭配或線條的運用,就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。其實生活的閱歷是的老師,所謂“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”,談的也是這個學習的道理。首先,要學會觀察,多與不同的設計對象做直接溝通;了解不同時期市場的不斷需求而推陳出新;注重細節(jié)與設計師個性的施展。永遠牢記“待在辦公室是成為不了設計師的”。與設計對象零距離交流是為你的設計作品注入新鮮血液的重要手段。同時,觀察與思考是不可分離的過程。在與人交談之間,在游山玩水之間,哪怕是在你漫無目的游走之間,那些引起你關注的事情、事物,必然存在吸引你的理由,而絕大多數(shù)人放棄了這種理由的探尋。,將把記憶、記錄或者吸收的生活點滴合理運用,才算完成了設計師素質的綜合培養(yǎng)。